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孩子啊,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长辈,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多余精力,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木子感悟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的故事:闵子骞小时候母亲不幸去世了,父亲又找来一个继母。刚开始继母对闵子骞还不错,可当她生下两个孩子之后,对闵子骞的态度就非常坏了,常常在闵子骞的父亲面前说闵子骞的坏话,挑拔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不知不觉,寒冬来临了。继母赶紧在这时候为孩子们缝棉衣。她在两个亲生儿子的衣服里塞满了暖和的棉花,但在闵子骞的衣服里塞的却是一点儿也不保暖的芦花。闵子骞穿上这件“棉衣”当然觉得冷。父亲察觉到了这一点,去问继母。谁知继母却信口雌黄地说道:“你看闵子骞的棉衣那么厚,他肯定是太娇惯了,所以才说冷的。”父亲听了竟然信以为真。可纸终究包不住火,继母的慌言终于被戳穿了。有一天,闵子骞和父亲驾着马车外出,正在山中赶路。阵阵刺骨的寒风吹到身上简直比刀割还痛。依旧穿着那件假棉衣的闵子骞冷得直打哆嗦,手也握不住鞭子,控制不好马车,导致马车差点儿就跌下悬崖。父亲气不打一处来,不由分说,猛打闵子骞。这时,闵子骞身上被打破的棉衣里飘出了芦花,父亲顿时怔住了,马上把闵子骞带回了家并痛骂了继母,要把她赶出家门,闵子骞立刻制止了父亲,求他不要这样,否则受苦的就成了三个孩子了。父亲这才重重地叹了口气,原谅了继母,继母深受感动,从这以后继母就把闵子骞当亲儿子对待。
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贤人,以孝行和刚正不阿的品格被孔子屡次称赞,也因此被后世作为孝子的楷模。孔子对德育教育特别重视,认为一个人先要做到孝、悌、信、爱之后,再去学习诗书六艺。孔更是把“孝”提高到了“至德要道”的高度。孔子一直认为孝是道德与教育的根本,认为天地间最可贵的便是孝道。
在《红楼梦》中,宁府上房对联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果我们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说,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识。因此,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尽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已提倡了许多年,然而令人遗憾的现实是:许多学校在高考与中考“指挥棒”的“专制”下,仍然迫于或乐于片面地、功利地强调智力技能教育,追求升学率;部分家长一味驱使孩子成“龙”、成“风”、成“才”以光耀门楣,赢得名利,而忽视孩子立德、做“人”、成“人”之目标价值;受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家庭小气候的影响,部分学生读书受教也仅以考高分、上名校、求技能、奔“钱”程为能事,将读书受教这块自带光芒且色彩斑斓的“魔砖”愚昧庸俗可悲地当成了获取名利之“果”的“垫脚石”,最终成为毫无精神追求的分高技棒而无德无行的“物质人”,甚至“垃圾人”。新时代教育应该更好地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深入德育教育,这样将更利于儿童、青少年学生的心智成长、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