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公历4月初中原大地寒气衰退、草木萌芽返青、万物欣欣向荣时节,万物生气旺盛、吐故纳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时节,不仅农事“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更是古代文人踏青郊游、饱览春色的好时节,很多古代诗词记述了清明踏青游玩情境。
清明时节,风斜雨细,草长莺飞。清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与情感,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个承续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着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更蕴含着气清景明、春意盎然、慎终追远之意。
古往今来,清明催发着无数诗人的诗情雅兴,历代文豪更是不惜笔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提到跟清明有关的诗句,大家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诗中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朴素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描绘出一幅淳朴的乡村风俗画。诗句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但同时意境也耐人寻味,让人感慨万千。
扫墓,是清明的重要习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里亦有描写。“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诗中描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情景。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清明节也是世人结伴出游、踏青寻春的时节。宋代词人程颢在《郊行即事》中写道:“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春意盎然、山花烂漫的诗中意境尽显眼前。当原野披上绿装,山花点缀其间,人们穿过柳荫,尽情游玩,不亦乐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人出郊……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相互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意思是祭扫完毕后,人们结伴出游,在山水园林间,纵情饮酒,游戏,赏花,采撷野味,别有一番乐趣。春风拂面,杨柳依依,梨花带雨,惹得游人流连忘返。吴惟信笔下的诗句,声情并茂地构织出一幅自然天成的和谐春光图。当梨花盛开,绿柳抽条,如此这般的风吹来,带着万物生长的味道,如何不令人感到神清气明,暂时忘忧。心动的瞬间,正是风起的时候。它吹来泥土、雨水、青草和生命向上生长的味道。
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描绘了女子斗草、荡秋千。宋徽宗赵佶《宫词》:“三月风光触处奇,禁宫通夜足娱嬉。踏青斗草皆馀事,闲集朋侪静奕棋。”就像是当代人的春假、春游。
唐代王建:“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描绘了寒食节的习俗。非常有名是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很有意思,独在异乡、潦倒失意、生活贫苦、三餐不济,刚好遇到寒食节断炊一天并不新鲜、算是祭奠寒士介子推了。
唐宋时期,清明节气前后正式成为祭祖日推行至全国。唐玄宗因官吏在寒食节回乡扫墓、耽误职守,即颁布政令在寒食节放假4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确定公历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有些古代诗词诗记述了清明郊野祭扫情境。
如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千家诗》中宋代高翥《南北山头多墓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