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端午节时间的由来(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吗?)

时间:2024-07-08 06:15:16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又名重五、端阳、中天等。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对国人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法定节日了。但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吗?


——端午节日古老而久远

最早出现在南朝的《续齐谐记》和《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他姓“芈”。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壮丽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见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营救未果。后来,人们为了寄托哀思,荡舟江河之上,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种种

端午节是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多种形式:

为了纪念屈原,解放后曾有人呼吁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这天,人们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是为了压邪。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等地。

食粽子。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佩香囊。端午这天给家中的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放纸鸢。即风筝。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江南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亦称之为“放殃”。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民间节日

端午之说颇多。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人们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另外,端午节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和蓄兰沐浴说等等。

祈求生活平安。据考,端午节也是古时候人们为祭祀天地、祖先、鬼神,驱邪避疫而进行的一种仪式。因为在古代,瘟疫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人们把挂艾草、吃雄黄酒等民俗活动融入端午节,希望借此来祈求平安、驱邪避疫。

民间传统盛会。端午节时,民间除去舞龙舞狮、打太极拳、挂艾草、赛龙舟等活动外,还有踩高跷、荡秋千等民俗活动,这些都同样承载着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祈愿喜悦欢乐的美好向往。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努恩百科 鲁ICP备20240986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