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地平线》共读指导设计
作品解读
《穿过地平线》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作品,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反映他的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文化艺术素养。本书将他不同时期撰写的,有学术性、趣味性、可读论著、随笔小品、谈艺录精选成集以飨广大读者。李四光是我国地质力学的创立人,他一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下了大量的地质学方面的著作。《穿过地平线》是他的一篇力作。李四光博学多才,散文写得好,旧体诗也写得好,即使是地质学论文,他同样写得有声有色。《穿过地平线》这本书是从他的大量著作中精选的一些随笔,它能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地质构造,一下子成为一个小地质专家。其中文章都值得细细品读。
设计意图
科普读物不同于文学类作品,是属于说明性文章。读这类作品要抓住要点,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可以将快速阅读与精读结合起来,快速阅读把握主要内容,可采用默读的方法;精读则对于感兴趣的,或有疑问的的章节进行反复读,圈点勾画,涉及的天文学、天文理论、地质事实、地球热的历史、地球的年龄、冰川等问题要进行比较、纵深阅读。教学时以"表达、交流,感悟"为主,让学生在课前细细读书,在课堂上深入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培养辩证的逻辑思维,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是激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共读目标
1.通过交流内容和读书体会,了解更多有趣的故事,懂得更多的科普知识。
2.初步建立阅读系列科普作品的方法框架。学习阅读方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以及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随笔的语言特色,激发对科普读物的阅读兴趣,培养探索奥秘、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4.感受李四光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于怀疑、勇于探索、为国奉献的精神。
共读流程
导读板块
一、看图激趣,导入话题
1.(出示地球图片)地球是什么?是人类的家园,是生命的摇篮。
2.然而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是这个大家族中一个无比渺小的成员,她美丽而脆弱。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地球的前世今生,探索来自遥远苍穹的一个个古老的困惑,共同阅读《穿过地平线》。
二、阅读封面,了解作品
1.读一本书,首先要读它的封面。(出示封面图片)仔细看,从封面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交流,关注重点∶
(1)图案设计。
这本书封面朴素而不失厚重,浅黄色的主色调与右上角的冰山完美组合,含蓄地体现了穿过地平线的特殊含义和独特美感。
(2)封面文字。
封面上最吸引你的文字又是什么呢?
一处是"看看我们的地球",说明这本书揭示的是关于地球某些方面的奥秘。它是一部科普名著。另一处吸引我们的字眼就是"随笔"这两个字。
(3)什么是随笔?
随笔是一种文学体裁,所以读这本书时,不仅要关注它的学术性,还要关注它的趣味性、人文性。
(4)关注作者。
本书作者是李四光,李四光是谁呢?(观看视频)科学家钱学森是这样评价李四光的∶(出示)
他在旧社会走过的道路,尽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和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对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在当代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的确是一面旗帜,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这个高度评价。
地质学家叶连俊这样说∶(出示)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事业,也可以说是地球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地质学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都堪称后世师表。
这本书是从李四光大量的著作中精选的一些随笔、论著,是一部厚重的地理科普读物。
三、指导方法,阅读建议
1.关于科普读物,我们可以怎样去阅读呢?
2.交流阅读方法∶选读法、速读法、精读法等。
3.阅读方法指导。
这本科普读物可以这样去读∶可以将快速阅读与精读结合起来。快速阅读就是为了弄清文章大意,我们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同时,要注意把握阅读重点,对存有疑惑的知识点,随手可以做一些圈点勾画。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知道书中讲了哪些内容,还要读懂它传递的科学知识,所以我们还要采用精读的方法。精读时我们要对通读时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重点关注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同学等。对一些感兴趣的专题,我们可以整合知识结构,比如关于地球年龄的问题,可以综合书中天文学、天文理论、地质事实、地球热的历史中关于地球年龄的说法,进行纵向、深入的理解。
4. 我们可以怎样安排读这本书?提供阅读建议,指导安排阅读时间。刚读这本书时,你可能觉得语言有点生涩,所以建议大家可以这样去读;这本书共有26章,你可以花三周的时间读完。前两周,每周阅读13章,通读全书,每读完一章,停下来略做思考,概括每章所讲的地质学知识。第一周,可以先根据前两周的阅读体验,用三天的时间选择部分章节进行精读。在第四、第五天选出你书中最感兴趣的地质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对它的认识。在最后两天,重点感受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工作中展现出来的精神,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并与同学老师进行分享。
四、透露内容,提升兴趣
1.那么书中有哪些有趣的内容呢?老师不妨先透露几个题目∶《地球年龄的"官司"》《现代繁华与碳》《三大冰期》《侏罗纪与中国地势》《风水之另一种解释》等,相信,你一定会很喜欢。
2.出示句子,这些句子也会让你充满阅读的兴趣。
如∶力大吹不响喇叭,石灰坑里养不活水仙;科学对于自然犹如战争中的武器;地质力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它一条腿站在地质学方面,另一条腿站在力学方面;什么叫物质文明简直就是燃料里烧出来的。
相信,本书的思想和语言会带着你一起奔跑。
推进板块
一、认识石圈,探索方法
1.(出示本书插图∶石圈)看,这是我们的地球,它是怎么组成的呢?出示文字,指名读∶
地球的周围有一圈大气,这圈大气组成它的最外一层,就是气圈,在这层气圈下面,就是大陆,大陆有些地方是由岩石组成的,大致占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也就是石圈的表面,其余的十分之七都是海洋,称为水圈,水圈的底下也都是石圈。
2.书中是怎样介绍石圈厚度的?找出来,用直线画出,同桌互相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出示∶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眼睛所能钻进石圈的深度,顶多也还不过十几千米。而地球的直径却有1.2万多千米呢!就是说,假定地球像一个大皮球那么大,那么,我们的眼睛所能直接和间接看到的一层就只有一张纸那么厚。
3.石圈那么厚,但是跟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的还是石圈最上面的一层。从古到今,人类用它制作工具,向它索取原料,但是人类能利用的各种好东西都不是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怎么办呢?一个办法就是向石圈下部更深的地方要原料。地球那么深,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呢?书中就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好办法。仔细阅读第3至5页,看看你能找到哪些好办法?
4. 交流探索方法。
(1)一个办法,我们可以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寻找和利用新的物质和动力能源。
(2)另一个办法,我们还可以通过间接研究,比如,发射火箭到其他天体上去发生爆炸,通过远距离自动控制仪器的记录,可以得到有关那个天体内部结构的资料。有了这些资料,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从而为我们利用地球内部储存的大量热量提供可能。
二、精读文本,感受特点
1.回读文本,列举观点。
(1)地球是怎么来的呢?关于它的起源一直是个谜。人们的猜测也各不相同,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理由,但在多种的看法和说法中主要的是这两种说法。回读第五、六两页,快速找找。
(2)交流∶
一种说法是地球是从太阳分裂出来的。原先它是一团灼热的熔体,后来经过长期的冷缩,固结成了现今具有坚硬外壳的地球。到现在,它里面还保存着原有的大量热量。这种热量也还在继续不断地慢慢变冷。
另一种说法,地球是由小粒的灰尘逐渐聚合固结起来而形成的。说地球本身具有热量,是由于组成地球的物质中有一部分放射物质,它们不断分裂而放出大量的热量。随着这种放射性物质不断的分裂,地球的温度,可能会渐渐升高,但到那些放射性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逐渐变冷下去。
(3)到底哪一种对呢?我们现在不必去刨根问底,等你们将来成为科学家时,一定会有更高明的意见了。
2.选读文本,把握精髓。
(1)这种猜测和列举观点的写法在李四光的笔下多处出现,选读你感兴趣的章节,找找有这样的写法吗?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比如在《地球之形状》这一章中,关于地球形状就有不同的说法,在《地质学发展的过程》中,也就是在书的第95页关于大陆的起源问题,也有不同的学派进行着争论∶
传统学派认为,是以垂直运动为主的,局部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垂直运动而引起的次生运动。而另一派主张的是水平运动为主,他们认为,有硅铝层构成的大陆是浮在有硅镁层构成的基底上面的,并且认为大陆能够在它的基底上面和硅镁层构成的海面上面,发生水平滑动,大陆也可以发生大规模的相对水平位移。
然后关于大陆的漂移,又归纳了三派∶
一派是以魏格纳大陆起源说为代表,另一派,也和魏格纳大陆漂流说近似,约里提出∶关于硅铝层岩石放射性作用和大陆表面形状的关系问题。还有一派则认为,地球内部不断发生对流。
3. 李四光采用这样猜测、列举的方法写这本书,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理由,也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
4.小结∶其实,在科学上,科学家对某些问题一直处在争论中间,并无定论,这也是我们在读这本书时,要秉持的观念,在否定中发展自己的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可能这也是李四光写这些文章的初衷,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的实践。就像他在书中所说的,我们不能光伸长脖子,窥探自然界奇妙的变化,我们还要努力学习,掌握那些变化的规律,推动科学更快地前进。
各个学派都用自己的理论捍卫着自己的观点。在学术上的争论是很正常,百家争鸣可以让我们把问题看得更清晰。书中渗透的方法、思想,会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走得更高更远。
三、价值解读,升华主题
1.重点阅读,例子解读。
阅读随笔与纯粹的科普读物时,我们的阅读价值取向也是不同的。把书翻到第63页,细细品读《现代繁华与碳》中的《欧美"文化"的曲子》,你读到了哪些内容?书中传递了哪些思想分别带给你什么启示?
2.阅读交流
(1)主要内容。这节的内容是∶在李四光的演讲中,他谈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人刚到欧洲的时候,难免为欧洲繁华的"物质文明"所牵动,很多人说中国缺乏这种物质文明。关于这个问题,李四光向我们解释了什么叫做文明,并对"什么是造成'物质文明'最紧要的原料"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关于这节内容,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去解读。
(2)阅读价值。
①关于独立思考。
作者指出,人类之所以进步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地秉持着一种人云亦云的态度,我们要想摆脱这种束缚,就要学会独立思考,面对新景象和新学说,我们要独立深入的分析思考,不被天经地义的学说吓倒,不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
价值启示是∶就像华罗庚所说,"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者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独立思考,可以使我们的头脑更加活跃,是发明创造的铺路石,也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独立而完整。
②关于遵守秩序。
巴黎的房屋高大华丽,街道宽阔清洁,容易让人心生钦慕之感,作者将其归于欧洲人尊重伦理,严守秩序,勇于对人和物进行组织。可见社会组织有序是人们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人们不受规则和秩序的约束,那么社会必将陷入混乱。规则和秩序看似是束缚,其实是对自由的另一种保护。正如瑞士思想家阿米尔所说,"秩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是真正的幸福所在"。
③关于尊重客观规律。
寒冬时分,气候寒冷干燥。草木便干枯凋零,状如枯槁,来年春夏,气候温暖,草木又会蓬勃再生,展现出勃勃生机。草木的生长受客观规律的限制,人类的发展也是如此。顺势而为,尊重规律,才能更好地谋求发展。
价值启示∶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天地之间万事万物自有其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能随意地无视规律,要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做事。
3.小结∶所以,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不能只停留在科学知识的层面上,还要时时关注人文性、趣味性。
四、阅读总结,引发思考
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对于地球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书中还有哪些内容你特别感兴趣呢? 下次继续交流。
延伸板块
一、交流汇报,导入共读
1.通过两周阅读,相信同学们把书读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透彻了,你们对哪个内容特别感兴趣呢?
2.学生交流。
二、重点研究,冰期探索
1.很多同学对冰期很感兴趣,地质工作者争论最久的问题恐怕也算冰期问题了。虽然这个问题在世界其他地区基本解决,但是我国地质者,对我国有冰期的解释,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
2.什么是冰期?播放视频。
3.阅读第138页《三大冰期》,了解我国第四纪冰期探索。
我国有没有第四纪冰期呢?一些外国所谓的专家,死抱着中国在第四时代不存在冰期这个传统的概念,认为中国是没有第四纪冰期的。
4.学生交流。
但是通过我国地质学家的勘探,书的第139页写道:
他们发现∶从许多高山地区,甚至从某些山麓平原来看,往往有许多典型的山谷冰川地貌和冰流堆积以及冰水沉积物存在,这些对冰期的存在,可以做肯定的答复。在寒冷气候下生长的生物,例如披毛犀、猛犸象、高山植物的孢粉等类,在平原沉积物中的发现,也可以得到冰期存在的有力旁证。
在第141页也有这样的说法∶根据全国近年来所获得的资料,中国在第四纪时代,有过三次冰期,看来是比较可靠的。最后一次发生的冰流,大部分停留在高山上部,随着气候的变暖,冰盖逐渐收缩,最后,冰期发源场所(称为冰窖)囤积的冰层也完全溶解了,于是高山上就形成了湖泊,一般称为天池。在陕西太白山顶,就有几个天池,估计冰层完全消失,这种地貌出现,不过是几千年以前的事了。
关于冰期的研究,需要长期的勘探,需要通过各种地质现象来进行论证。只有勇于探索,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这些谜正等着你们去揭示呢!
三、阅读练兵,自我挑战
组织"抢答游戏"∶
1.德国人维尔纳是下列()学派的代表人物?
A. 火成学派 B. 水成学派
C. 渐变论学派 D.灾变论学派
2.寒武纪初期,出现最多的动物是()。
A.蠕虫 B. 三叶虫 C. 古介形虫 D.古杯海绵
3.纵波又叫()。
A. 疏密波
B. 扭动波
C.表面波
D.发散波
4. 地球的直径有( )千米长。
A. 13000多 B.11000 多
C. 12000多 D.14000 多
5.( )石头通过破坏蒸馏以后,也可以提出一些油质。
A. 白云岩 B. 沉积岩
C.含油页岩 D.玄武岩
四、阅读分享,展示成果
1.读完书,我们一定会有不少收获,一起来分享阅读感受吧!交流《穿过地平线》的整体印象。
(1)丰富了我们的想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宇宙的浩瀚无际,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位渺小成员。
(2)激发了我们的探究兴趣,想去了解更多的宇宙空间中的物质现象。
(3)语言充满亲和力,能够感受到科学作品的严谨和作者的耐心。
(4)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为我国地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里面的很多篇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风水之另一解释》让我们认识到了风水在地质学家眼中的概念,《从地球看宇宙》让我们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无穷,《浅说地震》让我们知道了神秘的地震原来也是可以预测的。除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这本书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启示是∶李四光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还有为国奉献的精神。
2.你们还打算采用哪些方法展示学习成果?
读书摘记,小报,辩论会,地质知识竞赛等。
五、阅读总结,课堂延伸
阅读科普书籍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不少科学知识,还深入认识了李四光,他一直持有一种怀疑的精神,他只有经过多方考证和自己的亲自实践后才会做出判断。他战胜了种种困难,一生为我国的地质教育、地质事业、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课后,同学们可以阅读更多的科普类书籍∶《十万个什么》《自然史》《细菌世界历险记》《昆虫记》《地球的故事》,相信会有不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