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陕北窑洞的特点和作用(黄土上凿出的民居——陕北窑洞)

时间:2024-08-19 09:15:16

陕北浑厚的黄土地上,丘陵沟壑密织如网,民居以窑洞居多。

不知从哪年哪月起,先民的穴居习俗在陕北落地生根。在一座座山坡前,剖崖凿洞,安上门窗,就成了一孔孔冬暖夏凉的窑,成为陕北人生生不息、悲喜共溶的家。



01

窑洞建筑的自然价值


窑洞的环境价值不仅体现了窑洞这一人类居住形式的历史贡献,而且揭示出它对于生态环境的未来意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着眼,基于适宜居住的科学技术层面,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窑洞建筑的朴素实用、取之自然而融于自然、益于人类生存的健康理念。要在重视窑洞建筑存在的自然、用材的巧妙、构筑的合理等方面的同时,大力发挥其生态优势,在利用土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上下功夫。

河蚌绘·窑洞的立面结构及名称。

科学家认为,人类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其温度应在16—22℃的范围内,相对湿度在30﹪—75﹪ 的范围内。据测3—5 米厚的黄土覆盖下的窑洞,每年4 月份和10 月份,其窑内的温度和湿度与窑外几乎相同。夏季窑内较窑外低11℃左右,而冬季窑内温度又较窑外高出17℃左右。即便是在最寒冷的1 月份,窑内由于生火做饭,温度也在23℃左右,湿度可保持在30﹪—60﹪ 的最佳状态,接近于人的生理适应的理想范围且相对稳定。这正验证了窑居者自古以来“保温隔热,冬暖夏凉”的共识。所以,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热能,发展窑洞建筑,对于现代民居来说,主要体现在有益于人体健康、经济实用、不占用耕地等方面。此外,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大多数能源是不能再生的,面对能源危机,窑洞建筑的节能效应也已在建筑学家、环境专家与公众三者之间取得了共识。


现代砖窑


02

窑洞建筑生态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建筑科学的进步,传统的居住场所日益边缘化。考察和研究窑洞在解决农村居民的住房问题、减少占用耕地、节约建筑资源、减少建筑污染、减轻农民负担、保护传统民居等诸多方面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窑洞建筑符合现代建筑生态规律,即利用生土,就地取材,向地下争空间,不占或少占地表空间。由于窑洞多建在不宜耕种的陡崖部位,所以,窑土供修建院落、院墙使用,无须运输费用。另外,建窑遵循的生态规律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在不会破坏自然风貌的情况下还能保护地貌。院落上下可种植有利于保护建筑和供人们生活的瓜果、蔬菜等,便于绿化,恢复植被。自古以来建窑洞无污染,能保持生态环境。建造无须专门的设计、施工,省工省事,工艺简单,无须耗费太多的财力。根据最新调查,20 年前一般土窑院单位面积每平方米用工1.8 个,造价每平方米12 元。一孔27 平方米的土窑洞,土工造价324 元,加上做门窗5个工日,一孔窑所需费用仅500 元左右。时至今日,一孔窑的全部费用也不超过5000 元。而黄土高原的人们约定俗成的传统营造窑洞方式是帮工,即属于变工的方式。谁家建窑,亲戚邻里都来帮忙,除了少量的工匠需要付费外,其他人只需管饭就行。这一民间生产习俗,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普遍延续着。这样看来,一孔窑几十平方米的造价尚不及我国三类城市住房的1 平方米价格,一类城市的0.25 平方米价格。因此,窑洞专家们呼吁:千万不要弃窑建房,别窑下山!


现代砖窑欧式窑口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不了解窑洞,窑洞的减灾功能更是无人知晓。由于土层厚,土质黏性大,板结牢固,透气性好,支撑力强,窑洞变得异常坚固,完全可以达到防空、防火、排水、防震、隐秘等标准要求。最典型的例证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当时位于黄土高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尽管经历了敌机数十次的狂轰滥炸,但是窑洞由于其特有的建筑结构形式和黄土材质的特性,遭受到的破坏力不及其他建筑的六分之一。从有关建筑坍塌、损毁的统计资料看,陕北在战争、火灾、水灾、大地震灾害中,建筑物损毁率最低的还是窑洞。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窑洞深入地下一面外露、受损范围受限和窑洞自身拱形的承重特性,一孔受损而又不会殃及周边窑洞的缘故。历史的经验证明,土窑洞的一般寿命在二三百年,如长期住人并加以维护可达千年。所以,从灾害学的角度讲,窑洞是最典型的减灾建筑。我们考证和研究世界建筑的发展,如果不去了解、不去研究窑洞,就等于学习现代文学而不研习古代文学一般,错过了关键的连接段。因为窑洞建筑所透析的古老文明和生态环保价值,足以让人类世代享用。


03

窑洞建筑审美与未来意义


在这个多元个性的时代,作为传统民居之一的窑洞,对干旱气候和多种地形的适应性充分体现出生态建筑的特征。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在艺术家的设计中,也将占据主导。窑洞作为黄土高原民居的主要类型,其所具有的内在逻辑与朴素美等优势,对现代建筑设计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推崇窑洞建筑,是因为窑洞建筑的发展空间是任何建筑所不能替代的。如窑洞建在山崖、冲沟、深入地下,五面环包、正面斜立,窑院又建在窑顶上充分利用空间,而且能种作物、花草、健身养心,也可作为休闲娱乐、交往的室外活动场所。群居上千户、数十层,而不会相互遮挡阳光,出行尤为便利,是最适宜人居住的田园建筑之一。世界上的许多专家学者无不感慨:窑洞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还是养生保健的理想之地,因为窑洞温度湿润宜人,一年四季变化极小;远离城市,空气新鲜、无污染,更重要的是建筑结构合理科学、简单耐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窑洞也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变化:一是门窗变大,使窑洞内光线更加充足;二是现代窑洞依山而建,稳固山体,窑口(堂面)用青砖(石块)箍口,使窑洞更加美观耐用;三是窑内墙壁用白灰抹光刷白,地面改铺地板砖,防潮防鼠,清洁卫生;四是使用通风排风设施,使原始窑洞通风差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变;五是国家“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有网络、有电视”政策的实施,乡村交通、通信十分便利;六是农民利用生活垃圾、秸秆、粪便建沼气池,用沼气照明、取暖、做饭,普及太阳能发电、照明、供热,更加节能环保。


延安宝塔区王良寺窑洞群


黄土高原窑洞历史悠久,窑洞曾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冬暖夏凉节能节地的特点闻名世界,而下沉式窑洞,更是因其原始的生态理念、独特的中国传统院落空间,得到中外学者的称道。


04

窑洞的类型


窑洞按构造方式,可分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




在黄土高原上看,数千年的雨水冲刷了千万条沟壑,粘土和矿物使土质变得十分坚固。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可随意挖凿而不会坍塌,这就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建筑基础。窑洞是在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它依山靠崖,妙居沟壑深潜土原,凿土挖洞,取之天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环境观的最佳典范。

1


靠山式窑洞

靠山式窑洞的模式,主要与地貌有关。黄土沟谷地貌与黄土土质二者的结合,使这种窑洞多出现在山坡和土原的边缘地区。因此,就必然形成这样的自然环境:背靠山崖或原面,前临开阔的沟川和流水。而这样的自然环境又必然形成后土前水,后高前低,后实前虚的天然形态。一家一户的窑洞组成院落,院落又组成村落。


2


独立式窑洞

独立性窑洞从结构形式上分析实质上是一种掩土的拱形建筑,独立式窑洞选址比较灵活,一般多选在缓坡或是地势较平缓的地带。其建造方式是用土坯、砖石等砌成拱形的窑洞结构,然后再用黄土掩盖而成。独立式窑洞相对来说是一种较高级的窑洞形式,对于居住者而言在生产生活上独立式窑洞更加方便、舒适。



3


下沉式窑洞


有这样一首古谣谚形容这样一种窑洞景观: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院子地下藏,窑洞土中生;车从头上过,声由地下来;平地炊烟起,不见鸡的光听声。这就是对下沉式窑洞生动形象的描写。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做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凿出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里的树梢,看不见房屋。



05

窑洞的意识形态


陕北地区风沙大,冬季寒冷少雪,夏季少雨,常年气候干燥。面对陕北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窑洞是面对陕北这种严酷的气候条件,尽量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最好的选择。陕北独立式窑洞院落表现出一种内向型的空间格局形式,封闭的院落围墙起到防热御寒的作用,这种窑洞院落组合方式是对陕北自然条件的一种回应。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努恩百科 鲁ICP备20240986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