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国民党为什么失败那么快(国民党为何在军事斗争中惨败)

时间:2024-09-18 09:30:16

引言

从国共内战以来,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似乎始终不是在失败就是在前往失败的路上。直到解放战争,国军被我军歼灭807万军队,蒋介石本人都灰溜溜的逃到了刚刚收复没几年的台湾岛上。

败退台湾后的蒋介石也不是没有总结过自己失败的原因,曾经召集众人,一起讨论半天,总结出了7个方面的失败原因。

(蒋介石)

一、日月潭反省

1949年冬天,此时的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主干已经败退到了台湾岛。

而在当年的冬天,蒋介石在台湾的日月潭召集了一批人一起总结内战失败的原因。最终蒋介石得出了一个结论,“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进而导致了全面的崩溃”。

并由此衍生了以下七大原因:军纪问题、军队制度问题、外交问题、思想动摇问题、军民关系问题、战略问题甚至还加上了最后一点“历史定律”。

国民党军纪败坏这一点,一直以来已经被我国很多的影视作品所演绎,而相关的很多内容也是流传甚广,因此这一点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例如在中条山战役前夕,国军部队的纪律就相当的松弛。

在卫立煌视察部队的时候,发现部队基本上不存在什么训练,内部吸鸦片、玩牌以及招嫖的情况非常的严重。这一点甚至成为了日军得以利用的一个缺口,在战役爆发前日军甚至有组织的向中条山国军走私了大量的鸦片以降低国军的战斗力。

而在解放战争期间,这一点并没有什么改善,后期的国军部队更是以被强征的壮丁居多,战斗力更是无法保证。

(国军士兵)

至于国军的军事制度,蒋介石自己也曾经说过:“国军以军事科学为军官学校训练的范本,于是学德国、学日本、学苏俄、学美国,东抄西袭,各鸣其是……无战术思想可言。”

蒋介石的部队看似学了很多的国家,但是其实却什么都没有学到,这就非常的危险了。至于国民党在外交上的失败,其实也是由其他几种原因所衍生的。在内战期间,美国政府内的实权派中最厌恶蒋介石的人就是马歇尔,而马歇尔则是当时主管“美援”的官员。

(马歇尔)

马歇尔来过中国,他自己也很清楚美国援助给国民党的很多装备物资其实都被国民党给浪费了,所以马歇尔后来就干脆不支援蒋介石了。这一点被蒋介石本人视为外交上的重大失败,因为美国本身就是老蒋最大的后台……

二、战略失败

在蒋介石看来,国军在战略上的失败只是七大原因中的一个,而且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事实上,国民党在战略上的失败其实是导致其总崩溃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粟裕在淮海战役后就做出了一阵见血的总结:“敌人犯错误才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客观因素。”

可见在粟裕等我军高层来看,国军的战略失误对于内战的成败有着非常高的影响。而蒋介石在淮海战役中最大的一个战略失误,就是蒋介石太“小气”了。粟裕是这么说的:“蒋介石这个人有个怪脾气,你要他一点他半点也不给你,你要他个大的他连小的都不要了。”

(粟裕)

在敌四十四军被我军包围的时候,蒋介石就派黄百韬来救四十四军,黄百韬被包围了之后蒋介石又要邱清泉,李弥还有黄维来救。结果黄百韬和四十四军都没救出来,黄维又被我军包围了。蒋介石这个时候又让杜聿明来救黄维,结果又丢了杜聿明的三个兵团。

蒋介石就是这样,国军在他的领导之下,也总是玩出“葫芦娃救爷爷”的戏码。而国民党军队的骨干和精锐,就是在淮海战役中这样被一次次的消耗了。如果蒋介石在淮海战役中能够稳健一些,虽然无法避免内战失败的历史大势,但是至少能够多坚持几年。

纵观蒋介石的整个军事生涯,他的“小气”几乎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在淞沪会战期间,蒋介石该撤的时候不撤,该打的时候不打,最后导致国军精锐几乎被损失殆尽。

在南京保卫战前夕,李宗仁力劝蒋介石不要打,没意义,蒋介石为了所谓的“国际观瞻”,还是一定要打。

(李宗仁)

蒋介石无论是在内战还是在外战中,总是讲究一个“寸土必争”,国军看似打得很悲壮,但是很多有生力量都牺牲在了毫无价值的地方,并没有对抗战做出多大的实际贡献。对于部队同样也是这样,只要部队还有一丝可能能够突围,蒋介石就决不放弃他们。

甚至不惜打乱既有战术,让其他友军赶去支援。但是情况往往就是受困部队未能解围,支援部队又反倒被歼灭了。

在解放战争中,我军就是抓住了蒋介石的这个性格缺点,刻意的给被包围的敌军“留下一丝希望”,进而扩大我方战果,只是蒋介石从未意识到。

另一方面,国军战略上的另外一大失误就是“浪战”,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解放战争后期。这个时候的国军依然保有一定的实力,如果能够将其有效的整合,虽然无法扭转大局但是至少能够多撑一段时间。但是国军此时的作战大多没有明确的战略与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浪战”。

(胡宗南)

举一个例子,1949年5月胡宗南根据大形势果断做出判断,选择主动撤离西安退入西北,此后胡宗南集团开始和西北三马形成呼应。对于我军而言这是非常麻烦的,胡宗南部本就是精锐,西北三马同样也很难缠,不好打。

这个时候胡宗南最好的选择是什么,上选就是接着跑,跑到川滇桂地区和白崇禧集团汇合。当时我军虽然已经进入陕西,但是我们的人数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胡宗南铁了心想要跑根本就拦不住。

次选就是留在西北,或者逃到新疆,这样至少编制完整而且还有西北三马和新疆驻军的帮助,也能坚持更长的时间。但是胡宗南偏偏选择了最差的解决方案,就是拉着马家军一起冲击西安,试图重新夺回西安,但是再初期受挫之后却又灰溜溜的撤退了。

这就是“浪战”,不仅更改了既有目标,而且还未能达到目的,西北马家军的有生力量也被浪费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有赌徒之心态,而无牺牲之决心”,看解放军人少就想要浪一浪。

三、政治失败

蒋介石在日月潭反省中还提到了两个重要原因,也就是对三民主义的动摇和官兵对立、军民脱节。其实这两者本质上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政治上的失败,而且二者还是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国民党对三民主义的动摇,导致了军民脱节和官兵对立。

1924年,孙中山在改组国民党的时候将旧三民主义改为了更加明确的新三民主义,也就是所谓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从原则上来看,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和我党的革命纲领有着类似的目标,可谓是不谋而合了。

(孙中山)

这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所在,正是因为双方在政治上的追求基本相同,陈独秀等党的初期领导人才愿意和国民党合作。国民党能够在北伐时期受到群众们的广泛支持,也就是因为国民党此时至少在理论上是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的。

然而1927年,蒋介石却和帝国主义以及封建买办相互勾结,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四一二政变”,大搞所谓的“清党分共”。被屠杀的不仅是我党成员,还有大量真心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左派基层党员。

这些基层党员被清洗之后,国民党政府直接丧失了多基层的控制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蒋介石又开封建倒车建立了保甲制度和封建地主展开合作。

(蒋介石)

张治中将军在1948年也承认国民党是完全背离了初心:“平均地权没有影子,耕者有其田杳无痕迹,起码的二五减租也谈不上。至于节制资本,国民党自己就变成了大资本。二十年光阴,可谓虚度。”

蒋介石自己在日记中也写道:“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和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事人员,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一切教育皆应当以民生为基础,然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矣!”

这么来看,蒋介石其实自己也清楚自己在政治上失败的主要原因,他也提到了一点就是对于党政军人员的思想教育不够。1939年,蒋介石下令所有国家公务员必须一个月内加入国民党,如果未加入国民党就免职。

(孙中山)

1940年,李宗仁在湖北河口公园举行集体入党仪式,一次就吸纳了一万名军官士兵加入国民党。然而如此规模的吸纳各色人等加入国民党,只会破坏一个党派的纯洁性。这一点身为领袖的蒋介石从未意识到,而他的失败也丝毫不令人奇怪了。

细看蒋介石总结的7大失败原因,通篇都在说“不是他们厉害,是我们不行”,但其实蒋介石的总结并没有总结到真正的根源上。

大家觉得被蒋介石忽略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努恩百科 鲁ICP备20240986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