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你们可能听到就觉得挺不大懂啊,
什么叫日之余?时之余?岁之余?
这三个词听都没有听过吧。
现在在这里说一个典故~
有一个人问董遇一个问题,请问如何理解~董遇告诉他,你把这个文章看一百遍,就能明白。这就是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的意思。
那么这个人又说了:苦于没有时间去读。
董遇告诉他:你可以利用三余的时间。那人忙问~请问:什么是三余。
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多出来的时间(就是指冬天农作物不耕耘,处于休息状态。)原文为:冬者岁之余也。
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主要工作在白天都做完了。)原答为~夜者日之余。
下雨天是一年四季的多余时间~即雨日为时之余。
此文的出处:三国·鱼豢《魏略·董遇传》。
董遇,东汉晚期的人物。他字季直。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好学。
扩展阅读:(董遇小故事)
汉献帝兴平年间,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还是依旧读书。(点评~好学如此,以至手而不释卷,好学不倦。爱书如此,实在不易,真的是忙里偷闲,努力学习。)
董遇后来成为了一个对于《道德经》很有研究心得的大儒,并为《道德经》做了注解,而且对于《春秋左传》有一定独到的见解。
这里我还要补充说明一下:董遇能够好学,并且还有一个主要的地方~就是:他的哥哥嘲笑他,但是他却不为所动,也就是人家嘲笑他,他却如如不动,不辩解,也不因为别人嘲笑而改变自己的志向,这就是董遇的高人之处。
碰到一般的人可能都会去争辩,但是董遇没有,继续好学不倦,这就是他的值得推崇的地方,十分的不容易。所谓,胜不骄 败不馁,不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初心。其实,这也是不忘初心的一个表现。
任别人怎么说,董遇始终保持自己的本质。
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董遇的故事说明第一要抓紧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少年不知勤学早,阶前梧叶已秋声。求学需要早,而且要耐得住寂寞,比如董遇读书的时候就默默无闻,潜心治学。
珍惜时间是个很重要的道理,但是时间真的很容易就度过了,而人却茫然无知,然后岁数大了,就会叹息,这也就是俗语里的少壮不努力,老大途伤悲的道理。愿大家珍惜时间。莫让时间空流逝。
今天就聊这么多,欢迎大家阅读。
知识就是需要共享,不然再多知识都没有用,一定要让更多的人明白知识到底是什么?
这样很有教育意义的。
明白道理之后才有可能去实践道理。道都不明白怎么去实践呢?这是一步一步递进的道理大家应该要明白。我之所以说汉朝的伏生功德特别大,为什么?他传播了经典,传承了经典,尚书等书就是他口述得以留存。老人家是秦朝的博士,能够将那些经典的儒家经典背下来,一字不差,真的不容易。到了汉文帝的时候都八十多岁了,伏生传书,功在天下。因为秦始皇的焚烧古代经典,差点导致很多古籍都泯灭。所以,有赖于伏生传书,才得以传世。功劳能不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