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啥乐在“桃花源”折腾?“官位诚可贵,俸禄价也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有人这样趣说东晋名士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倒也恰如其分。
陶渊明的曾祖系东晋开国元勋,祖父曾任太守,父亲官位不显,母亲却是晋朝文辞大家孟嘉之女。出身这等世家,他自幼修习儒道经典,“爱闲静,抱孤念,不问流俗”……他二十岁便开始游宦生涯,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桓玄幕等。中途母丧丁忧三年,后又几度辞官归家。动荡于仕于耕之间十多年,他愈来愈厌倦也看透了官场相互倾轧、鱼肉百姓的龌龊。而他自身高雅孤直、偏爱自由自在的个性,与偌多趋炎附势、蝇营狗苟的官宦小人们也越来越不相容。
最后一次出仕,他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任县令。是年冬,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巡查。督邮品位低却很有权势,此人又粗俗傲慢,一到彭泽驿馆,即令差吏叫县令来见。陶渊明对假上司名义作威作福的人很瞧不起,却又不得不见,于是着便装赶去迎见。不料,有县吏拦住告知,“见督邮须着官服,且束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趁机做文章,会有严重后果。”陶渊明听罢,再也忍不住了,叹叫一声“我辈岂能为五斗米向小人折腰!”言毕,索性取出官印封好,随手写了一封辞职信,旋即与只当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拜拜了”。
摆脱多年的官场压抑、束缚,陶渊明激情满怀,很快推出了《归去来兮辞》《归田园居》《桃花源记》等千古名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迷途其未远,今是而昨非”“著文自娱,颇示己志”“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怡然自乐”……他倾尽肺腑,既有辞官归隐的宣言,也有重启人生新征程的自勉,更多有对理想社会“桃花源”的愿景。他全身心地融入淳朴勤劳的乡邻之间,沉醉于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鲜活丰富的创作素材、创新灵感,源源而来,诗词、歌赋、散文都一发不可收,且独领风骚,开宗立派。陶渊明终被后世尊称为“田园诗派鼻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散文也享有“晋无文章,唯陶渊明一篇而已”之盛誉。如今,传世经典《陶渊明集》已成为全球译发量最多的文学精品之一。不少名篇还选为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