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在生理上,宦官虽然处于非男非女的不甚体面的状态,但在政治上,因为其出入宫廷、奔走于皇帝左右,却又往往能干预朝政,专权跋扈。特别是在皇帝昏庸、不理朝政,或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更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如唐玄宗后期溺于声色、不理朝政,就出了个宦官高力士;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西逃,太子李亨北奔,就又出了个宦官李辅国。
李辅国,本名静忠,生于公元七〇四年(武则天长安四年),卒于七六二年(唐代宗宝应元年)。起初只是个管理马匹的小太监,到四十岁上,因巴结权倾一时的宦官高力士,才得了个小小的差使,负责掌管马厩(jiù音救)薄籍。后来他又被人荐入东官,奔走于太子左右。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在晚年能够发迹。
安史之乱的爆发,意外地使李辅国的命运发生了转机。七五六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六月,唐玄宗逃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后,护从太子的李辅国向太子献上一计,劝太子不要继续跟唐玄宗西逃,应分兵北上朔方,以图再起。太子便依议和唐玄宗分道,于这一年的七月行至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西南)。这时李辅国又劝太子在灵武即帝位,把灵武作为反击安禄山叛军的根据地。
应该说,李辅国向太子李亨献的计策还是不错的。李亨的分兵北进,避免了被动消极的一味败逃,使平叛斗争出现一线生机;李亨在灵武即位,对稳定人心以及对平定安史之乱都有积极的意义。
李亨即位,就是唐肃宗。他尊称玄宗李隆基为“上皇”。李输国由于在关键时刻出谋献策,得到唐肃宗李亨的破格提拔,任命他为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负责掌管奏章军符,成为唐肃宗的心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李辅国“侍直帷幄,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李辅国一旦掌握了这样大的权力,就专权骄横起来。
七五七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名将郭子仪等人收复了京城长安,唐肃宗和上皇李隆基先后回京。这时的李辅国由于进封公爵,加上掌握了禁军,更是权倾朝野。他曾假传谕旨,把上皇李隆基从兴庆宫迁居到甘露殿。李隆基原来的心腹之人统统被赶出,就连专横一时的大宦官高力士等人也被流放。从此,李隆基不得自由,实际上是被幽禁了。当时的刑部尚书颜真卿,因上表问上皇起居,也遭到贬职的处分。不但朝臣都听他摆布,就是唐肃宗也拿他没法。李辅国还嫌官位不高,想当宰相,遭到了当时的宰相萧华的私下反对。李辅国得知后,怀恨在心,结果以“专权”的罪名罢了萧华的相,改任为礼部尚书;后来连礼部尚书也当不成,被彻底罢了官。
李辅国的专权用事,使朝政日趋腐败。凡事都由李辅国决定,别人不敢稍有异议。上自宰相,下至朝廷众臣,为保官位,都得仰他的鼻息,唯他的意旨是从。
唐代宗李豫即位后,李辅国因杀张后(唐肃宗的皇后)、拥立代宗有功,更加跋扈。他曾直接对唐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意思是:你坐着不必管事,一切听我老头子的好了。这简直就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唐代宗也感到无法忍受,但一时又无力处置李辅国,只能忍气吞声,反而尊称他为“尚父”。
后来,唐代宗和李辅国的矛盾日趋激化。唐代宗在另一个宦官程元振的协助下,先罢李辅国的官职,接着又派人把李辅国刺死了。
专权跋扈的李辅国虽然遭到被刺身亡的下场,但宦官专权的局面并没有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宦官程元振的专权。唐朝后期的政治,也就越来越腐败、黑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