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令尹什么官职(简说古代官员官职的称谓)

时间:2024-07-08 22:30:14

古代官员的称谓,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古代官职主要有:丞相、太师、太子太师、六部尚书、学士、上卿、大将军、军机大臣、御史、太尉、上大夫、长史、侍郎、郎中、巡抚、知府、县令、里正等等。

笔者以为:上述官职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因历史久远,朝代更替,官署名、职掌等变化极大,今人在阅读古代典籍,传记和文学作品、观看影视作品时,常遇古代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叙记不一的情况,常会让人一头雾水。比如在《红楼梦》中,有很多有关官职的称谓,什么“四王八公”“荣国公”“巡盐御史”“工部员外郎“等等,这些称谓听着挺酷,就是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没有什么概念。因之,特将古代官员的官职称谓、官署名、职掌等方面由来及演变情况,搜集归纳整理如下,分享给大家,只为理解方便,抓住大概轮廓。当然不甚准确,或有所偏颇,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还望大家不要较真。


中央官职的称谓

令尹(丞相)

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左尹、右尹

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

卿/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卿当中有上卿、亚卿之分。最尊贵者谓"上卿"。君王称亲近的大臣称为卿,也称"爱卿"。

大夫/上大夫/士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在大夫之中,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士大夫,旧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宰相、丞相

“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而并无“宰相”的官名。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典领百官。在民间人们习惯把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能人称为“宰相”。

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秦统一后设左、右丞相。由秦至清,丞相职责一直沿袭,但各朝代丞相叫法,机构设置却不尽相同。西汉初设丞相,后称相国。东汉设司徒等于丞相,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将军为宰相。从唐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

宋神宗时期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时期改为左右丞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明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和丞相制,明永乐年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雍正年间之后,军机大臣是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则成为名义上的宰相。

太守

源自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秦朝时天下分为36郡。每个郡的最高负责人为郡守,后来到汉朝景帝时,改称太守。

太尉

秦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宋时太尉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元代以后废除这个名称。

太史/太史令

传夏代末已有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秦始置太史令,西汉因之,掌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司马迁的职位就是汉时太史令。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明、清两代修史之事则归于翰林院,所以对翰林亦有“太史”之称。

太宰

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

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时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后该职得以沿置,元以后废止。

郎中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原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太常寺卿

太常寺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

太常寺少卿

太常寺副长官。

太常博士

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

太中大夫

掌管议论的文官。

太仆寺卿

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

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

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人。

一,太师起始于殷纣之时。太傅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太保西周始置。

二,太师掌邦治,为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太傅为国王的辅佐大臣,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

少师、少傅、少保地位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经多年演变,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逐渐成为虚衔,成为帝王表示恩宠,给大官们加衔用的荣誉。太傅一般给在文的方面有建功立业的老臣。太保主要是给在武的方面有建树的人。

中书令

中书令官名。秦汉时以宦官担任中书,称中书令,掌传宣诏命等。中书令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在西汉都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司马迁曾兼任此职,是中国历史上已知的第一位中书令,他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

中书省

在封建社会以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为执政机构。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唯一的最高国务长官。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大理寺卿

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

“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大学士在唐朝时开始设置,由宰相兼领,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沿唐制,“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清设内阁,大学士居首者称“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一般称为“中堂”。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两人(正四品)为正副长官。

大司马

在古代还有个别称“大司马”。一般由具有军事才能的人担任,代表人物有汉代卫青和霍去病等。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努恩百科 鲁ICP备20240986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