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五子良将是哪五个(“五子良将”为什么是这五个人)

时间:2024-07-07 23:00:12

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被《三国志》合起来称赞为“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意思是虽然曹操手下名将如云,但这五人是最优秀的。后人因此将这五人称之为“五子良将”。

KOEI《三国志》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的特点,首先当然是善于用兵,能打仗。但曹操手下名将如云,为什么单单把这五个人拿出来放一起呢?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许褚、典韦、李典、文聘等人,也都号称名将,为什么不在“五子良将”里面呢?

这是因为,“五子良将”身上还具有几个不同于其他将领的显著特点。

一、五子良将不在曹魏的政治核心圈内

曹魏集团的核心成员,包括两大群体:一是汝颍名士,即汝南、颍川地区的世家大族人士,代表人物如荀彧、荀攸、郭嘉、钟繇等,二是谯沛故人,即曹操老家沛国谯县的老乡,主要是夏侯氏、曹氏宗族成员,此外还有许褚、刘馥、武周、文钦等武人。大体而言,曹操集团的文官以汝颍名士为首,武将以谯沛故人为首,文武两方面的大权,分别掌握在这两大群体之手。

五子良将既不属于汝颍名士,也不属于谯沛故人。张辽是并州雁门郡马邑县人,乐进是兖州阳平郡卫国人,于禁是兖州泰山郡巨平县人,张郃是冀州河间郡鄚县人,徐晃是并州河东郡杨县人。

所以,五子良将并不在曹魏集团的政治核心圈内,他们是职业军人,只负责打仗,不参与政治决策。曹操要打谁、不打谁,从来不会问他们,他们的任务只是负责执行、落实曹操的决策,只要考虑怎么打就行了。

就算在他们所擅长的军事领域,也需要听从谯沛将领的指挥。例如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举兵反叛时,曹仁为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这里曹仁所督的“诸将”之中就有张郃、徐晃二将。建安十九年(214年)马超攻凉州,夏侯渊前往救援,“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此时张郃是夏侯渊的下属,接受夏侯渊领导和指挥。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居巢之战后,曹操留夏侯惇“督二十六军留居巢”,夏侯惇所督的“二十六军”中就有张辽。黄初三年(222年),曹丕征孙权,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此时张辽已是耆宿老将,而曹休只是新提拔的年轻统帅,但在曹休面前,张辽也只能俯首听命。

KOEI《三国志》张辽的形象深入人心

不仅谯沛的亲贵将领可以指挥五子良将,就连身为文官的汝颍名士也可以对五子良将发号施令。据《三国志·赵俨传》载,“太祖征荆州,以(赵)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赵俨是谁?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介绍下,赵俨,颍川郡阳翟县人,典型的汝颍名士,时为丞相主簿,也就是曹操的秘书,此前没打过仗。就这样一位文官,居然可以同时把包括于禁、张辽、张郃在内的诸多名将置于麾下,可见在当时的社会观念里,名士的地位之高,由此也可看到五子良将在曹魏集团中的政治地位,是处于核心圈之外的,核心圈内的人,随便来一个都是他们的领导。

二、五子良将出身于社会底层

五子良将之所以不会被曹操吸收进入权力核心,主要原因是他们出身低微,大多是从社会底层干起来的。这种出身注定了他们将会受到某种意义上的歧视,即使战功赫赫、威名远扬,他们也无法跻身政治高层,只能作为职业军人终其一生。

张辽据说是聂壹之后,本是当地的小豪族,但因为他的祖先因避仇而改姓张,可知他这一支在聂氏家族中是个没落、疏远的分支。真正的世家大族无不以祖先为荣,是绝对不会做出改姓的事情来的。所以张辽的出身不能算是很高。

于禁、乐进则是应募从军,从普通士兵成长为高级将领的。在当时的社会,只有生活无着落的贫困户才会主动应募当兵以求一碗饭吃,世家大族子弟即使从军也是自带宗族部曲,至少也是个军官,那些只能当普通士兵在战场上做炮灰的,绝对是社会底层的屌丝。所以当时一般都不太看得起当过兵的人。黄忠就是当兵的出身,关羽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愿与黄忠同时拜将。关羽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出身,但他就是看不起当兵的,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便是如此。《三国志·武帝纪》称赞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曹操能够发现于禁、乐进的才能,并赏识提拔他们,眼光非常独到,同时也反映出于禁、乐进的出身很低,一般人是不会重视他们的。

连环画《三国演义》中的于禁,头盔有个性,识别度很高

张郃也是应募从军当兵出身,他先后得到袁绍、曹操的赏识,位至将军,这在普通士兵出身的阶层来说已经是极限了,但他在面对世家大族出身的士大夫时,仍是低人一等。 《三国志·张郃传》载:“(张)郃虽武将而爱乐儒士。”这是张郃在讨好世家大族的士大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位。不过,傲娇的士大夫们买不买账,又是另外一回事。在太和五年(231年)与诸葛亮的祁山之战时,诸葛亮退兵,司马懿命张郃追击,张郃主张“归军勿追”,司马懿不听,张郃只好追击,路上中了蜀军埋伏,张郃中箭身亡。张郃于中平元年(184年)应募讨黄巾,应该是二十岁左右,到太和五年(231年),至少也有六十多岁了,可谓是百战穿甲的沙场老将,而司马懿此时不过是曹丕当皇帝后才突击提拔的新贵,但对张郃的意见,司马懿不理解、不采纳,张郃毫无办法,只能照办,以致白送了性命。有人说这是司马懿故意要害死张郃,我觉得这是高估了张郃。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司马懿根本不把张郃的死活放在心上,对于司马懿这样的士大夫来说,出身低微的张郃就算死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不知为何《三国无双》的张郃是个不男不女的变态

徐晃则是起家于杨奉的白波军。白波军是黄巾余党郭太在西河白波谷建立的一支农民武装,经常在太原、河东一带劫掠。白波军和黄巾军一样,被时人视为逆贼、匪寇,只是因为误打误撞保护汉献帝有功,才得以洗白,但仍不免受人歧视。徐晃早年竟然参加过这样一支跟土匪差不多的队伍,可见其出身也是社会底层,是在生活所迫、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去落草为寇的。

因此,五子良将既有别于曹氏、夏侯氏等谯沛亲贵,也有别于程昱、李典、许褚、吕虔、臧霸等出身地方豪族、拥有部曲家奴的将领,属于从社会底层异军突起成长为高级军官的特殊群体。

三、五子良将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五子良将虽然出身低微,没有宗族势力和部曲家奴可以依赖,但却都因缘际会,在乱世中组织了直接听命于自己的私人部队。

张辽曾奉大将军何进之命到河北募兵,这支队伍对张辽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属性,所以张辽能够带着这支部队先后归降董卓、吕布、曹操。《三国志·张辽传》载“太祖破吕布于下邳,(张)辽将其众降。”张辽的部队被称为“其众”,表示这支部队不是吕布的而是张辽的。张辽三次易主,却从来没有被人说是“反复无常”“三姓家奴”,就是因为张辽的部队具有相当的独立性,类似于雇佣兵,双方合则留,不合则去,不算是背叛。

乐进也曾经奉曹操之命,回到老家阳平郡募兵,曹操时为兖州牧,招牌也不小了,乐进因此招募了千余人,组建起一支私人部队。于禁也曾和鲍信一起募兵讨黄巾,鲍信死后,“(于)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这里的“其党”就是指于禁的私人部队。张郃在袁绍夺取冀州之后“以兵归袁绍”,说明他的部队原来在韩馥手下就有一定的独立性,后来张郃归降曹操,大概也是带着这支部队。徐晃弃杨奉而归曹操,大概率也是带着部队来的。

于禁曾经带领其私兵讨伐青州兵,在准备谒见曹操之前自行先立营垒,可见其部队的行动有很大的独立性,不是直接听命于曹操的。徐晃的部队,在曹操来巡视时,“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这样的军纪必是经过长期训练,可见这支部队一直掌握在徐晃手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徐晃的标志性武器:大斧

因此,五子良将之所以是五子良将,一大特点就是他们的私人部队在曹军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而且,他们的部队是招募而来,在长期作战中形成了与指挥官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一点有别于李典、许褚等人的宗族部曲,宗族部曲是以血缘、乡里关系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

四、五子良将都以骑兵战术见长

张辽和徐晃都是并州人,并州本来就邻近匈奴人生活的蒙古草原,东汉中后期南匈奴内附,许多匈奴人迁入并州与汉人杂居,并州人有大量机会见识和学习匈奴人养马、驯马、骑马的技术。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曾率数千骑兵与白波军联合侵扰河东郡,而徐晃当时正在白波军中,以徐晃的资质和才能,很可能通过此次入侵行动掌握了匈奴骑兵的战法。张辽和徐晃早年都曾当过骑都尉,说明他们是以指挥骑兵部队起家的。

在曹操征乌桓的柳城白狼山之战中,张辽担任先锋,突入乌桓大军阵斩单于蹋顿。合肥之战中,张辽披甲持戟,“大呼自名,冲垒入,至(孙)权麾下”。在这两次战役中,张辽都是深入敌阵对特定目标实施斩首行动后又安全返回,采用的只能是骑兵冲锋战术。在关羽围曹仁于樊城时,徐晃来救曹仁,也是率军冲入关羽的围堑,这种战术唯有骑兵部队才能做到。官渡之战时,曹操要派轻骑兵去袭击袁绍的运粮部队,问荀攸“谁可使?”荀攸立即回答“徐晃可。”从荀攸的推荐,可知徐晃的骑战水平在曹军中是得到高度评价的。

张郃在袁绍军中应该也熟悉骑兵部队的作战方式。史载“袁绍兼河北,乃抚有三郡乌丸,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拥有“精卒十万,骑万匹。”还设有专门管理乌桓骑兵的“乌桓突骑督”一职。可见袁绍的骑兵部队颇具规模和实力。张郃在袁绍手下耳濡目染,对骑兵战法自是了然于心。官渡之战时张郃曾建议袁绍“勿与曹公战也,密遣轻骑钞绝其南,则兵自败矣。”张郃提出这一建议,当然做好了实施的准备,由此不难看出张郃对自己的骑兵作战水平很有信心。

于禁、乐进指挥骑兵作战的能力也很强。《三国志·于禁传》载,官渡之战时,于禁“与乐进将步骑五千,击(袁)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这种长途奔袭的作战方式,是典型的骑兵战法,于禁、乐进所率的“步骑五千”应该大部分是骑兵。

《三国志·于禁传》称:“(于)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意思是五子良将经常轮流担任前锋和殿后。这种机动性极强的任务,适宜由骑兵部队来承担。可见五子良将都擅长指挥骑兵部队,从而在曹军中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努恩百科 鲁ICP备20240986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