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师父和师傅的区别之处在哪(仅仅一字之差,到底该怎么用?)

时间:2024-09-22 08:00:28

今天开篇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西游记》中孙悟空称唐僧是“师傅”还是“师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冠以某个领域的熟练者,到底是该称其为“师傅”还是“师父”?

是不是很懵圈?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所包含的意义却好像不太相同......

那么,这“师傅”与“师父”到底有啥区别?到底该怎么运用呢?

听咱掰扯掰扯,您就明白了——

首先是:师傅

师傅一词,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谷梁赤(战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传闻乃子夏弟子)所撰写的一本儒家著作《谷梁传》,其中就有关于师傅的描写:

羁贯成童,不救师傅,父之罪也!

当中的“羁”是女孩,而贯就是男孩,整句翻译过来即:

无论男女,到了该上学的时候,如果还没有拜师学习,那么这就是父亲的错。(这其实与“子不教父之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此看来,这师傅,一开始的解释即指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拜师拜师,拜的当然就是学校里的老师(古时叫私塾先生)

后来到了秦汉时期,随着皇帝专权的日臻完整,师傅这个称呼其实就成了皇家与王室贵族们的一种专享,比如《史记》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

吴太子师傅皆楚人——

这里的师表示太师,傅表示太傅,合起来即太子太傅,一种跟东宫储君皇子等字眼联系到一起的并列关系。

很显然,到了这个时期,师傅地位便有了质的飞跃,有点身为师傅,贵极人臣的味道,说白了即:这时候的师傅,平民百姓是不能使用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以下犯上......是要诛九族的。

只不过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师傅的指代人群,又开始逐渐下移,回归到了平民老师的本色。

而来到明清时代,统治者们为了彰显文化的包容与普照性,师傅一词干脆就不单纯指老师了,而是更加广泛的用来指那些传授技艺的人。

比如:传糕点的萧师傅,教京戏的程师傅,授太极拳的洪师傅等等......其实就是各行各业中的翘楚,佼佼者——

而这样的“师傅”也一直被沿用到了现在,成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挂在嘴边的常用词,例如:

马师傅,能不能帮我捎个信给大成——

这位老师傅,去北站怎么走?

小师傅,我这边还有急事要办,能不能让我插个队?

——

再者是:师父

师父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末年,《中朝故事》当中记载:

说在唐咸通(咸通唐朝第十八代皇帝李漼的年号)年间,有一位姓金的幻术艺人(古代魔术师)有一次在京城表演大变活人的时候,露陷失败了,引起了观众的一片倒彩,然而,金幻术师却并没有丝毫慌张,而是在一阵短暂的沉默后,十分诚恳地向观众道歉说:

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

大致意思即:小金学术不精,扫了各位的雅兴,千错万错都是小金的错,在这里,小金向大家表示道歉,那么,以后呢,小金也定然会拜高人为师,重新回炉去精炼自己的技艺......直至学实学精后再来为大家表演——

因为小金的直诚,最后观众们也就纷纷选择罢口原谅了他,而自此后呢,师父一词便就慢慢流行了开来,变成了专指那些具有独特技艺的人。

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师父又带有了老师的意思,比如:

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赤绍,曾任宋国子祭酒,领东海王师父——

其中的师父就是指从事教学的意思。

接着发展到元朝时期,师父一词开始逐渐成为和尚与道士的尊称,比如《元史》中就有记载:

诸僧道盗其亲师祖,师父及同师兄弟财者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师父与师傅才逐渐被分离了开来——

最终到了明清时期,师父再次披上了新外衣:为师者,父亲也......简言之:师父就是父亲——

这就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由来——

总评:

师傅作为尊称,当然有尊重的情感,而师父,则是将师当成父亲一样的尊重,有道是“师傅教手艺,师父教做人”,便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再来看一看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便就很好回答了:

《西游记》中孙悟空称唐僧为: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冠以某个领域的熟练者,则该称其为:师傅——

您学会了吗?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努恩百科 鲁ICP备20240986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