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14日,英国在耶路撒冷托管统治结束,同一天,现代以色列国宣布成立,耶路撒冷于是分为以色列辖区和约旦辖区,人们把约旦辖区称为东耶路撒冷,而以色列辖区成为西耶路撒冷。根据2000年以巴双方达成的谅解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未来的耶路撒冷应该容纳两个国家的首都:西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东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的首都,也就是“一城两府”,而具有特殊地位的老城则主权悬置,国际共管。
巴勒斯坦首都:东耶路撒冷(法定上)、拉姆安拉(实际上)。
拉姆安拉(Ramallah,或译“拉马拉”),是巴勒斯坦临时首都(巴方主张耶路撒冷为其法定首都),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所在地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驻地。原属约旦,东临比拉镇,南近耶路撒冷。阿拉伯语意为“真主安拉之山”。
以色列首都:西耶路撒冷(法定上)、特拉维夫-雅法(实际上)。
建国之初政府机构多设于特拉维夫(1950年,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市合并成立特拉维夫-雅法市,简称特拉维夫,市区面积51.76平方千米。)。从1950年开始耶路撒冷成为以色列的首都,之后该国的总统府、大部分政府机关、最高法院和国会均位于该市。以色列国防部仍设在特拉维夫,许多政府部门也在此设有办公室。根据传统,总理每周四也在特拉维夫办公。
以色列领导人还多次宣称耶路撒冷做为其首都的地位不可改变。1995年1月30日,以色列外长西蒙·佩雷斯称“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的首都,以色列建国前从未有过一个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统一的、唯一的和永久的首都”,针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巴勒斯坦方面也重申巴勒斯坦人对耶路撒冷拥有主权。除了美国以外没几个国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认为该市的最终地位尚未确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大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的最终地位问题一直是影响巴以和平进程能否继续向前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双方都有争议)和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耶路撒冷区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是犹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包括逊尼派、什叶派)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圣地。耶路撒冷在希伯莱文中意为“和平之城”,阿拉伯语叫“古茨”意为“圣城”。
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后,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
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实际控制(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西耶路撒冷。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面积只有126平方公里。著名景点有犹太教的哭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老城城圈面积约1平方公里,划为4个区,老城东南0.14平方公里的圣殿山,是圣城中的圣城。耶路撒冷东部为穆斯林区,包括著名的神庙区。神庙区的圣地有摩哩山的岩顶(伊斯兰教)及岩顶上的圣殿(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哭墙(犹太教),圆石清真寺与哭墙相邻,建在犹太教圣殿的遗址上,因此成为犹太人与穆斯林宗教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西北部为基督教区,面积最大的一个区,有基督教的圣墓教堂。西南部为亚美尼亚区,面积最小。南部为犹太教区。城西南面的锡安山为犹太教又一重要圣地。城东的橄榄山有基督教与犹太教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