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的经济、生活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基础设施都不具备。当时的重庆,是西南大区的中心,肩负着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任。而此时的重庆,却连一个像样的集会场所都没有。因此,在1951年初,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人的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人共同决议,要在重庆修建一座符合要求的大礼堂,而且必须要足够气派,不能小家子气。
1951年6月上旬,张家德正式代表西南建筑公司设计部呈送大会堂设计方案;7月,任命张家德为总工程师,负责主持大会堂工程设计和施工。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于1951年6月破土兴建,1954年4月竣工,1956年,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更名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1989年,按照高星级酒店标准建设的东楼完工,大礼堂建筑面积由20世纪五十年代的1.85万平方米增加到3.22万平方米。
1997年,重庆直辖,市委市政府采纳民意,决定拆除大礼堂围墙,建设了人民广场。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中心礼堂,正对中轴线,是圆形主体建筑,中心礼堂三层圆顶由大红廊柱支撑,绿色琉璃瓦,中心礼堂正中的金色“顶子”,参照了北京天坛的“祈年殿”设计。中间的半圆形球壳顶架为双层钢架结构,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西方建筑设计融为一体。舞台上方绘有民族彩绘。大礼堂中间三列设堂座加四层楼座共有3388个座位。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牌坊整体以橘红和红色为主色调,上覆碧绿琉璃瓦,里外两面嵌以金色图案;造型四列三跨,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初建时期的牌坊为木结构,因曾经历两次火灾,后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木建筑形式。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如今已成为游客们前往重庆必须要去的打卡点,大礼堂前的人民广场,如今也成为了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和大礼堂正面相对的,正是后来修建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如今,两座建筑相互辉映,和中间的人民广场一起,构建出了重庆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